想用高超音速导弹红外制导打击目标,美国人想从中国论文里找灵感

分类:行业资讯发布时间:2022-12-12

俄罗斯已经把先锋和锆石两种高超音速导弹投入了实战使用,中国也已经在国庆70周年阅兵时公开展示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。美国军方紧赶慢赶也还是赶了个晚集。


最近,有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公开论文,讨论用人工智能和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相结合,让高超音速导弹具备打击远端移动目标的能力。这篇论文也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关注,不少军事技术专业的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转载。

这篇论文讨论的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,就是怎么样能够用人工智能,来为高超音速导弹进行寻的。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在5倍音速以上,会在导弹的前端形成一个电离层。这个电离层是不利于导弹制导的,它和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的黑障一样,会阻止电磁波的通过。同时因为它温度很高,也会严重干扰导弹进行红外线观测。



所以,只要电离层存在,那无论是用雷达制导还是红外制导,都没有办法实现对移动目标的打击。这就决定了高超音速导弹一般只能用来打击固定目标,很难打击动态目标。中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,就是在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。美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这篇论文呢?我们推测可能是美国人正在头疼,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高超音速导弹去打击移动式目标。到目前为止,美国陆海空军各自都有高超音速导弹项目,其中陆军和海军的项目采用了同样的基本型号,也就是美国陆军主导的暗鹰。空军的AGM183A进展要落后一些。暗鹰是美国人现在手里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个,但是它同样存在着没有办法打击移动目标的问题。


国外曾经提出过一种新的想法,那就是用卫星链路来指引高超音速导弹。我们前面说到的电离层,在导弹的前部比较明显,但是在尾部情况就会好很多,无线电波可以从这个方向上穿过。如果在导弹的后面增加通信设备,就可以从卫星接收数据。

https://p1.itc.cn/images01/20220526/a881c9c7f98843dbb93c8682e03ff4d3.jpeg


所以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,无人机、潜艇或者侦察卫星在前方观察敌人的目标,把数据上报给后方的指挥所,然后指挥所再通过卫星,把目标的位置信息,用数据链的形式发送给高超音速导弹,在飞行过程当中调整航线,来打击运动目标。但按照美国人的说法,这种解决方案也有问题。因为卫星是很脆弱的,如果遭到反卫星武器的打击,通信链路容易中断,那高超音速导弹就抓瞎了。当然,如果马斯克的星链系统投入军用,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。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,可以专门做一期节目来讲。


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导弹具有自寻的能力。美国人之所以如此关心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论文,显然是他们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。美国当前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制进展,他们自己是非常不满意的。暗鹰导弹据说要到2023年才能够投入使用。空军的AGM183A导弹刚刚完成了两次空中投放试验,最后一次总算是达到了5倍音速以上。但弹头机动式飞行这个重头戏还没开始,离能够交给部队投入实战使用还差得很远。按照原计划,AGM183A要在2022年的9月实现作战能力,在2023年投入批量生产。但2022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半,很显然这两个计划节点都保不住了。

现在,俄罗斯已经把先锋和锆石两种高超音速导弹投入了实战使用,中国也已经在国庆70周年阅兵时公开展示了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。美国军方紧赶慢赶也还是赶了个晚集。这对于谋求全面军事装备优势,特别是谋求新概念武器领先一代的美国军方来说,内心的阴影面积只怕是不小。

转载自:包明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