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百问:红外导引头的眼睛

分类:行业资讯发布时间:2022-12-14

早在20世纪50年代,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就己经在空战中使用,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,红外导引技术的提升一直是红外制导导弹更新换代的标志性特征。

那么红外导引头是如何发现目标的呢?

今天就和小飞侠一起揭秘红外导引头的眼晴——红外探测系统。

人们在对自然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,一切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以产生红外辐射,而很多动物如蛇、蜥蜴、蚊子等都是通过捕捉猎物产生的红外辐射实现捕食的。工程师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,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装置——红外探测系统。

与人眼成像原理类似,当红外探测系统的“镜头”接收到目标的红外辐射后,通过“晶状体”透镜将目标红外辐射聚焦到相当于“视网膜”的探测器上。

如同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能够感知光线一样,探测器也有特制的元件,可以感知红外线的照射并将接收到红外辐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,经放大处理实现对目标方位的测量和记录,达到发现跟踪目标的目的。

由于这些元件属于热敏元件,温度越低其敏感度越高。为使这些特制的元件能够更早地发现目标,制冷技术被应用到军用红外探测系统中。

工程师们在红外导引头的后部安装上一个储气部件,当导弹发射后,储气部件就会把制冷氮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探测器,使探测器的温度保持在低温状态,从而保证了探测灵敏度。

随着科技的进步,红外探测系统从最初的单元发展到多元,再到现在的成像探测,同时更多的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技术被应用到红外探测系统中,这双眼睛也具有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远的探测距离,能更快更早地发现目标。

中国航空新闻网 航空工业 责任编辑:王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