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0日,合肥日报发表专题报道《为危化气体监测装上“电子哨兵”》,合肥本土企业产品破解石化气体泄漏难题。
报道原文
在石油化工领域,无色无味、难以察觉的危险气体泄漏是威胁安全生产的“头号隐患”。以往,企业只能依赖工人携带仪器“徒步扫雷”,效率低且风险高。如今,合肥包河区一家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制冷型红外光谱成像仪,为危化气体监测装上“电子哨兵”,让“隐形杀手”在屏幕上无所遁形。
(制冷型红外光谱成像仪)
红外“黑科技”全天精准守护
“你看,屏幕上这些特殊色块,就是泄漏的危化气体成像。”10月9日,包河经开区合肥航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航谱时代”)展厅内,工程师利用手中打火机散发出的丁烷气体,指着调试中的制冷型红外光谱成像仪介绍。
这款设备之所以能“识破”气体泄漏,关键在于采用了高性能深度制冷技术——通过降低核心部件工作温度,设备可捕捉到危化气体独特的红外光谱信号,将不可见的气体泄漏转化为清晰的可视化图像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理”。
就在今年上半年,我国华北某炼化厂就因这款设备成功规避了一次风险:仪器精准定位到关键装置区的气体泄漏点,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置,避免了事故扩大。
“这台‘立功’的设备,正是我们自主研制的产品。”该公司品宣部主管杨鹏说。
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检,这款红外成像仪的优势堪称“降维打击”。杨鹏告诉记者,设备具有可视化定位,泄漏点在屏幕上直接成像,位置、范围一目了然,无需人工逐一排查。单台设备可监控大片区域,覆盖率远超人工“点对点”巡检。
此外,设备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在线监测,不受夜间、恶劣天气影响,比人工巡检更可靠。“降风险保安全,工人无需频繁进入高危区域,从源头降低作业风险。”
目前,该设备已实现量产,广泛应用于国内重大化工项目:从千万吨级炼化企业,到大型油储库,再到采油气田等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截至目前,设备累计发现千余起危化气体泄漏隐患,为企业筑牢了安全生产防线。

(展厅内,工程师向记者演示危化气体监测平台)
拥有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
这款红外成像仪的“硬气”,源于航谱时代掌握的核心技术。杨鹏介绍,该产品填补了国内在线式制冷型红外危化气体探测领域的空白,先后获评“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”“安徽省工业精品”。
“我们是国内少数贯穿制冷系统、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制造,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制冷型红外专业厂商之一。”杨鹏表示,该公司创始人团队源自行业“国家队”,从成立之初就锚定“关键技术自主可控”。
据了解,该公司80余名员工中,研发人员占比近60%,组建了专业企业技术中心。该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共建危化气体泄漏监测联合实验室,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(学院)的产学研基地,攻克了“制冷机长寿命”“红外光谱成像”“气体泄漏智能化识别”等核心难题。
目前,该产品入选《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计划》《安徽省安全应急产品信息库(2024版)》,60余项知识产权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。
守护更多石化企业安全生产
航谱时代的快速成长,既踩准了市场需求的“节拍”,也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。
从市场端看,我国现有数百个炼油厂、近千个气田,以及众多油田、大型LNG接收站和化工园区,危化气体泄漏监测需求迫切,传统技术已难以满足“实时化、精准化、大范围”的监测要求。
从政策端看,《“十四五”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《“十四五”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》等文件明确提出,要“推广先进检测监测技术”“降低危险源等级”,为高端监测装备研发提供了政策支持。
在“政策+市场”的双重驱动下,航谱时代先后跻身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“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”“安徽省创新型企业”。
“我们会继续深耕制冷型红外技术,为石油化工领域提供更优质的安全监测方案,也为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。”杨鹏透露,企业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让红外“慧眼”守护更多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newspaper.hf365.com/hfrb/pc/content/202510/10/content_527257.html